上周五(12月25日),和合首創(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香港證監會)遞交第1類、第4類、和第9類法團牌照申請。根據香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的有關規定,如果申請獲批,和合首創(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獲得在香港開展證券交易、證券咨詢和資產管理業務的資格。
相關資料顯示,和合首創(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上海和合首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母公司上海聚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香港共同投資設立的海外資產管理與投資咨詢業務持牌金融機構。這是繼和合首創此前在香港設立辦公室,并在廣東佛山購置總部大樓之后,推進全球化業務布局的重要一步。
目前香港證監會共規定了12類需要受到規管的金融活動,這些金融活動必須在獲得證監會的許可牌照之后,方可得以展開。其中,和合首創申請的第1、4、9類牌照,也是時下最受關注的三類牌照。截止2020年9月,獲香港證監會批準的第1類牌照持有機構有1442個,第4類牌照持有機構1683個,第9類牌照持有機構1873個。
為什么是香港?
截止今年前三季度,香港聯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518家(含主板和創業板),總市值達到41.64 萬億元。另根據香港證監會今年8月發布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顯示,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在去年錄得1.67萬億港元的凈資金流入。其中,持牌機構及注冊機構經營的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的管理資產同比增加22%至20.4萬億港元;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增長19%至9.06萬億港元;信托持有資產則增加11%至3.84萬億港元。非香港投資者持續成為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主要資金來源,占所管理資產的64%。可以看出,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沖突的影響,宏觀不確定性階段性加劇。但這并沒有妨礙香港繼續成為全球尤其是歐美和東南亞地區的金融港灣。
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了26條具體措施。背后暗藏的戰略路徑,是通過適度放開粵港澳灣區內的資本項目流動限制,逐步探索合理的政策措施,并借助香港、澳門的先天優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個過程中,就需要開發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以及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而已經布局佛山的和合首創,則正需要香港這樣一個聯通內外的中轉樞紐。
人民幣國際化下的機構全球化布局探索
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將會顯著降低外資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門檻,國外資金更容易進入國內資本市場并尋找增值機會。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國內資本市場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共享資金、市場管理、信息傳播等資源,有利于提升國內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從戰略角度,內地機構必須盡早隨著人民幣一起,走向國際化。因為開放是相互的,資本的流動也是相互的。面對國內人口紅利衰減、外資機構強勢進入,內地機構需要站在全球視野來看待新一輪資本市場競爭。
對于這些具有前瞻思維的內地機構,香港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前沿陣地。據統計,內地三分之二海外直接投資及對外直接投資源自香港及經由香港中介。
目前內地機構通過香港開展的境外業務主要包括:港股打新、境外保險、基金代銷、基金管理、EAM(即外部資產管理人External Asset Manager)、海外信托、中資美元債等業務。據《2020中國高凈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書》顯示,股票、基金、保險是國內高凈值群體資產分別比例最高的三大業務,分別占到84%、78%、57%。而類似EAM這樣的私人銀行平臺,則是通過整合多家金融機構平臺產品共同為投資者管理投資組合和資產配置。據悉,和合首創在香港的EAM平臺將通過購買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的業內優秀產品,獲得全球優質投資機會。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經濟發展戰略。在雙循環的進程中,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既是把全球的優質資產與人民幣掛鉤,也是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提升國內資產價值。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不僅需要宏觀的政策指引,更需要類似和合首創這樣的內地優秀金融服務機構,在投身大灣區發展、力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構建全球化業務布局的過程中,積極的實踐和總結。